哈囉!Reader
好久不見😊最近過的都好嗎?
幾天前,我跟一個厲害的3D創作者在聊天,聊到她作品在網路上很難被看見的問題。她是一個作品產量很高、完整度很高,並且我認為在美感跟專業水準都很棒的一位創作者。
她的作品不被看見,確實讓人感覺有些奇怪🤔她覺得,可能是因為網路上厲害的人很多,因此作品很難脫穎而出。不曉得你怎麼看呢?或是你有沒有過類似的困擾?花很多心血辛苦做出來的作品,然後po到社團或主頁上,卻沒有得到預期中的迴響,對一個創作者來說,感覺真的不太好受!
雖然我不是什麼社群流量大師,不過我其實也略有思考過這個問題。今天想跟你分享我的一些觀點,希望可以為你帶來一些新的思路😊
話說在前面,創作者,不論個性內向還是外向,大多創作者,都還是希望作品能得到大量肯定和關注,這是很正常的。
不過,如果我們拉回創作的本質來看,我們為什麼要創作?為什麼要發佈作品?我覺得,「創作」其實就是是一種與觀眾溝通,以及傳遞自身價值的媒介。讓我們用溝通的情境試想一下,如果你和一個人互動,而對方自顧自地說著自己想說的話,全然不管你的感覺跟想法,你會不會想繼續跟他聊下去呢?
我認為,在網路上發佈作品,也有相似的概念在當中。通常我在發佈貼文前,會試想一下,我的這個作品貼文,對觀看者能不能賦予個什麼樣的意義?會不會讓他們有共鳴?或是能不能讓觀看的人獲得一些什麼?
所以我通常會在貼文中,除了圖片外,認真的思考文字內容,或是加上一些心得,或小小的教學等⋯讓我的作品,不只是一個作品而已,而是對某些觀眾產生一些價值。
說到這邊有些人可能會想,我只是想展示出我的作品而已!真的需要這麼麻煩嗎?
前面說到,我的那位創作者朋友,認為網路上厲害的人很多,因此造成作品容易被淹沒。確實社團裡的優秀作品很多,但很多時候,分享或讚數高的作品,也不一定是那些最厲害的作品,不是嗎?與其大家去拼最厲害的作品;是不是可以把每一次的貼文,都當作是一個可以傳遞美好價值的機會,去思考這篇貼文可以帶給人們什麼,讓人感受到真心誠意。我想,這不只能讓社群氛圍變的更棒,相信也會有更多人願意幫你分享,為你按讚喔!
說到分享,目前我的線上課程的正課部份,也已經全數更新完畢了!近期開始有越來越多學員針對課程來信分享他的作品,並給我回饋,看見大家的回饋,真的讓我感到努力沒有白費,非常開心!(剩下兩篇bouns也快製作完成了🫠)
真的很謝謝大家願意耐性等待課程的更新,前陣子家裡大小孩子經歷了一個多月的感冒接龍,真的滿辛苦的,不過總算是將課程完成,我也終於心情上可以放鬆一些,好好的回應我的學員們的問題跟需要。
如果你也是我的學員,也認為課程真的有幫助到你的話,也想歡迎你到我的課程頁面,給我一個五星評價。方便的話,也留下評論給我一點鼓勵🥹(到"我的課程頁面",在該課程欄位右下角,可以給予評價)
非常謝謝你的回饋,未來讓我們一起繼續享受3D創作的快樂吧!😊
那我們就下封信再見囉
查克
這裡是我曾經寄送的電子報,相信內容會對你有幫助喔! 如果你希望每週能收到有關於3D創作的實用內容, 歡迎填寫EMAIL訂閱我的電子報喔!
哈囉!Reader最近很喜歡玩Nomad,而我在研究軟體時,自然地想要延續我在Blender既有的操作習慣跟設定。其中有一個我在Blender常用,但Nomad找不到的功能,就是 Grab的筆刷中”投射”的功能。 我問了我Nomad的老師,沒想到連老師說Nomad沒有,而且他在Blender也沒用過😂這讓我想到,可能有不少人都錯過了這個在Blender雕刻中非常實用的設定,今天就讓我來分享這個在 Blender 中雖低調但超好用的功能吧! 在 Blender 的雕刻模式中,抓取(Grab) 筆刷可說是最常用到的工具之一。但你知道嗎?它其實還隱藏了許多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進階設定。 今天要跟你分享兩個對於模型起型跟剪影調整非常好用的設定,分別是衰減中的投射(Projected);以及筆刷設置中的抓取剪影(Grab Silhouette) 兩個設定的位置 ✨ 功能1:衰減 → 投射模式(Projected) Grab筆刷的預設衰減形狀為球形,意思是當我們抓取模型時,影響範圍是以下筆位置的球型方式向外擴散,可以想像是以3D的型態往外擴散。 球型衰減...
嗨,Reader 還記得你第一次跟著YouTube教學做3D作品的感覺嗎? 看著螢幕裡老師行雲流水般的操作,自己卻總是卡卡的,明明跟著做了,過沒幾天卻又全忘光…這種焦慮感我能理解,因為我也走過這樣的過程。 這些年來因為做教學的關係,深知學習是有訣竅的。今天想跟你分享幾個實用的「學習技巧」,讓你在看教學時不再只是單純地複製貼上,而是能真正掌握每個教學的精髓,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資產,能舉一反三!💡 🍰 技巧1. 微學習 學習就像吃蛋糕,我們不會一整塊直接塞進嘴裡,應該切成小塊慢慢享用。當你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教學時,尤其是那種比較長的、需要完整完成一個作品的教學,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拆解成幾個小任務來完成。 比如說,先完成教學中建模的部分,明天再處理材質,最後再處理燈光等剩下的某些內容…。控制一天的學習時間不要太長,不要要求自己要一步到位,給自己多一些緩衝的空間。並且,每完成一個小任務時,鼓勵你給自己一點小獎勵,像是休息一下或喝杯咖啡等…,這樣不僅能讓你更有動力,也能累積成就感,推動自己一步步完成整個作品。...
哈囉Reader 今天想跟你聊聊一個幾乎所有新手都會碰到的痛點-材質節點 😊 材質節點是BLENDER中製作材質無可避免的一塊知識,但做教學以來,我也發現到很多人一看到材質節點就會很緊張(老實說,我第一次看到那些節點連來連去時也是蠻害怕的 😱)但是,其實材質節點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可怕啦! 材質節點有一個很大的優勢,就是有彈性-我認為這種彈性很像我們在做菜,不同的食材、調味料、烹飪的器具或切的方式,都會影響最終呈現的料理。而每個節點就像是這些不同的食材和調味料,把它們適當地搭配在一起達到最終效果,就是材質節點的作用。 就像我們平常下廚時,不會精確到小數點的調味,只要好吃就好(除非你想要當三星🤪)我認為對新手而言,材質節點也不需要太在意那些複雜的數學計算,重點是先開始體驗整個料理過程,再慢慢理解食材的特性跟一些基本器具的使用,就很容易跨入料理的大門。 回到BLENDER一下,BLENDER節點有數十種,分為七大分類,以下說明我也會以各自代表的顏色作標題,方便大家理解。 七種材質節點分類 接下來,想像一下,跟著查克走進一間設備齊全的廚房,用做菜的流程, 來認識節點系統的全貌吧! 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