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會跟著教學影片?發揮十倍學習成效的具體作法!


嗨,Reader

還記得你第一次跟著YouTube教學做3D作品的感覺嗎?

看著螢幕裡老師行雲流水般的操作,自己卻總是卡卡的,明明跟著做了,過沒幾天卻又全忘光…這種焦慮感我能理解,因為我也走過這樣的過程。

這些年來因為做教學的關係,深知學習是有訣竅的。今天想跟你分享幾個實用的「學習技巧」,讓你在看教學時不再只是單純地複製貼上,而是能真正掌握每個教學的精髓,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資產,能舉一反三!💡


🍰  技巧1. 微學習 

學習就像吃蛋糕,我們不會一整塊直接塞進嘴裡,應該切成小塊慢慢享用。當你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教學時,尤其是那種比較長的、需要完整完成一個作品的教學,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拆解成幾個小任務來完成。

比如說,先完成教學中建模的部分,明天再處理材質,最後再處理燈光等剩下的某些內容…。控制一天的學習時間不要太長,不要要求自己要一步到位,給自己多一些緩衝的空間。並且,每完成一個小任務時,鼓勵你給自己一點小獎勵,像是休息一下或喝杯咖啡等…,這樣不僅能讓你更有動力,也能累積成就感,推動自己一步步完成整個作品。

(我會同時開展多個有興趣的教學,用小任務的方式慢慢推進,讓自己維持新鮮感。但如果你是新手怕搞混,就別這樣做了。)

🧠  技巧2. 主動回憶 

很多人看教學是這樣的:老師做一部,就按暫停跟著做一步。這個做法雖然很容易完成練習,但實際上記不住多少內容。

我認為更好的方法,是先放鬆地把整段教學看完(可以準備一張紙記下不懂的地方或重點的時間軸),然後憑記憶自己試著做一次。你會發現,這個過程可能會有點卡,但正因為你需要努力回憶,這些知識才會真正被記住。這就像上課時,課堂上聽懂後,馬上自己練習題目,效果會好非常多!

有個有趣的實驗是這樣的,實驗單位把學生分成兩組,閱讀一份太平洋小國的文獻。第一組學生被告知等一下要測驗,並且可以反覆閱讀四次;而另一組學生只能讀一次,然後就得馬上考試。毫不意外地,重複閱讀組的表現遠勝於只讀一次的組別。

然而神奇的是!一週後實驗單位又再進行的一次突擊測試,而這次,那些「讀一次就考試」的學生,反而考得比「一直重複讀」的學生要好得多!這個發現告訴我們:適度的「困難」,反而能幫助大腦建立更持久的記憶。

🗣️  技巧3. 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

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教會別人!當你學會一個功能後,試著用自己的話把它解釋給別人聽,或者假裝自己是老師,用口語化的方式講解。這樣做不僅能幫助你整理思路,還能發現哪些地方自己理解得不夠透徹,進而補足這些漏洞。

如果身邊沒有人可以教,也可以自己教自己。打開BLENDER,把自己當成學生,對著空氣講解。這種「輸出倒逼輸入」的方法,也能讓你的學習效果大幅提升。

 技巧4. 加入一些小挑戰 

當你完成一個教學後,不要只停留在「複製貼上」的階段。試著再做一次,但這次要自己設計一些小挑戰,加入一點變化,讓學習更有趣,也能促進自己的作品產出。

比如說,當你跟著教學完成了老師的作品(比如一隻小熊),可以試著改做一隻小兔子?或者把小熊加上一些你已經學過的其他元素。這樣的微調不一定要太複雜,主要是幫助你把學到的技能融會貫通,激發出更多創意與成就感,下圖是我最近用這個方式學習的例子,若要簡單一點,可以製作不同口味的拉麵,或是把醬料加上標籤等等…。


以上就是我跟你分享的四個提昇看教學的學習成效的方法。
文章的最後,想跟你分享這張圖片: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節奏,而我們總花了太多時間去內耗、去自我懷疑---也許你現在感覺停滯不前,也許你覺得自己的進步太慢,但別忘了,不管速度如何,其實你正螺旋式的向上攀升。

就像這張圖所展示的,成長從來都不是一條線性向上的道路:有時我們會繞圈子,有時會遇到挫折,甚至有時會階梯式的成長或倒退:但只要持續前進,相信某天,你會意識到自己抵達了某個高度,並且看見不一樣的風景。

希望這封信能提供你一些學習的助力!🌱

PS 上封信開始,針對查克的電子報的訂戶有專屬的12月聖誕優惠( 輸入優惠碼:EDM_CHRISTMAS500 )

優惠期間為即日起到12/31,歡迎到我的課程頁面參考一下喔😍!

Count down to 2024-12-31T15:45:00.000Z

那我們就下封信再見囉!

查克

Hi!我是查克

這裡是我曾經寄送的電子報,相信內容會對你有幫助喔! 如果你希望每週能收到有關於3D創作的實用內容, 歡迎填寫EMAIL訂閱我的電子報喔!

Read more from Hi!我是查克

哈囉!Reader最近很喜歡玩Nomad,而我在研究軟體時,自然地想要延續我在Blender既有的操作習慣跟設定。其中有一個我在Blender常用,但Nomad找不到的功能,就是 Grab的筆刷中”投射”的功能。 我問了我Nomad的老師,沒想到連老師說Nomad沒有,而且他在Blender也沒用過😂這讓我想到,可能有不少人都錯過了這個在Blender雕刻中非常實用的設定,今天就讓我來分享這個在 Blender 中雖低調但超好用的功能吧! 在 Blender 的雕刻模式中,抓取(Grab) 筆刷可說是最常用到的工具之一。但你知道嗎?它其實還隱藏了許多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進階設定。 今天要跟你分享兩個對於模型起型跟剪影調整非常好用的設定,分別是衰減中的投射(Projected);以及筆刷設置中的抓取剪影(Grab Silhouette) 兩個設定的位置 ✨ 功能1:衰減 → 投射模式(Projected) Grab筆刷的預設衰減形狀為球形,意思是當我們抓取模型時,影響範圍是以下筆位置的球型方式向外擴散,可以想像是以3D的型態往外擴散。 球型衰減...

哈囉Reader 今天想跟你聊聊一個幾乎所有新手都會碰到的痛點-材質節點 😊 材質節點是BLENDER中製作材質無可避免的一塊知識,但做教學以來,我也發現到很多人一看到材質節點就會很緊張(老實說,我第一次看到那些節點連來連去時也是蠻害怕的 😱)但是,其實材質節點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可怕啦! 材質節點有一個很大的優勢,就是有彈性-我認為這種彈性很像我們在做菜,不同的食材、調味料、烹飪的器具或切的方式,都會影響最終呈現的料理。而每個節點就像是這些不同的食材和調味料,把它們適當地搭配在一起達到最終效果,就是材質節點的作用。 就像我們平常下廚時,不會精確到小數點的調味,只要好吃就好(除非你想要當三星🤪)我認為對新手而言,材質節點也不需要太在意那些複雜的數學計算,重點是先開始體驗整個料理過程,再慢慢理解食材的特性跟一些基本器具的使用,就很容易跨入料理的大門。 回到BLENDER一下,BLENDER節點有數十種,分為七大分類,以下說明我也會以各自代表的顏色作標題,方便大家理解。 七種材質節點分類 接下來,想像一下,跟著查克走進一間設備齊全的廚房,用做菜的流程, 來認識節點系統的全貌吧! 🍳...

哈囉!Reader 想跟你分享一個Blender中簡單又實用的小技巧😊 當我們完成一個模型後,打光時通常會需要一個地板或 L 型的背板,來讓模型受光自然,增強真實感。但是,這個做法有時會產生一些問題,比如: 調整攝影機角度時,地板或背景可能「穿幫」。 地板或背景的顏色可能過於影響模型的主體色彩。 打光時產生多餘的光影或反射。 今天要分享的小技巧,就可以解決以上問題,讓你做出背景乾淨的作品喔! 範例1 範例2 1. 設定陰影捕捉(Cycles) 首先,新增一個夠大的地板平面。然後選擇它,進入右側屬性面板的 「物體屬性(Object Properties)」 > 「可見性(Visibility)」,勾選 「陰影捕捉(Shadow Catcher)」。此時,地板就只會捕捉並顯示陰影,不會顯示自身的材質和顏色。 Shadow Catcher 2. 合成背景色 接著,來到著色器編輯器中的 「世界模式」。假設此時場景中已經有 HDRi,可以使用 「光程(Light Path)」 節點和 「混合(Mix)」 節點來合成背景色,具體的接法如下圖: 純色背景設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