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囉,Reader 你有嘗試過用Blender做3D速寫嗎?想到速寫,我們常常想到的都是2D的紙筆速寫,但其實3D也可以速寫喔! 以前上班時,我就曾利用幾個中午休息的30分鐘左右,做這種速寫練習。 練習3D速寫,能夠訓練我們快速捕捉物體形體的能力,也能快速的提升軟體的操作熟練度與提升作品量,是一種投報率很高的練習方式。那麼,新手要如何開始做這種速寫練習呢? 首先,我們要先知道,速寫其實主要是在短時間內,訓練對物體的結構觀察、外型解析以及美感的臨摹,是比較偏美感層面的一種練習。但因為我們做的是3D速寫,因此在Blender中,還是有一些必要的技術面要先理解。 需掌握的知識點:1. 雕刻模式雕刻模式是Blener中的一種網格編輯的方式,塑形的過程就像泥塑一樣,用手繪筆(或滑鼠)自由地在3D空間中型塑模型。一般我們會在物體模式下,用預設的形體先構建出大型,再按Tab進入雕刻模式,啟動這個塑形的過程,以下介紹的所有功能,也都是在雕刻模式下的功能喔! 2. 筆刷在雕刻模式中,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各類雕刻筆刷。以顏色區分,筆刷可分為四大類別:加減類、變形類、平滑類、與其它類 顏色的區分是讓我們可以比較快的找到所需工具的一種介面設計,每個筆刷的功能,建議大家可以直接自己去試試就知道了!其中初期較為常用的筆刷,列出供大家參考: 除了筆刷的選擇外,筆刷的基礎操作也列出如下: 快捷鍵 F :調節筆刷尺寸 Shift+F:調節筆刷強度 繪製時按著Ctrl:負向雕刻 繪製時按著Shift:抹平(切換到平滑筆刷) 3. 鏡像:大自然中有許多造型是對稱的,因此雕刻的時候大多會需要開啟鏡像來雕刻,也是必備的操作之一,鏡像的按鈕在3D視圖的右上方,選擇正確的軸向開啟即可。 4. 重構網格:在速寫練習中,為了避免雕刻時網格不佳干擾塑型,會不斷的使用重構網格的功能,來保持佈線均勻。要注意的是,雕刻越初期,重構網格的解析度一般會設的較低,以方便我們從整體的形體出發,不過早的進入細節;到了雕刻後期,才會慢慢提升解析度,讓模型有更多面數雕刻相應的細部結構。具體操作方式如下: R+滑鼠拖拉:設定網格大小 Ctrl+R:執行重構網格 練習3D速寫須注意的事情:1. 盡量還原參考圖首先我們要理解,速寫是一種練習。速寫的目的,是提升我們理解形體結構的能力,並且能快速做出與參考資料相近的模型作品。如果要有效的練習,可以每一次都嘗試盡可能還原參考資料的形體,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想法。如此一來,才能真正提升觀察力與形體理解的能力。 2. 從型體開始如果要畫一張臉,你會先畫一個圓,對吧?3D速寫的時候,我們也會從形體結構的搭建開始做起。在雕刻初期,盡可能將重購網格的面數控制的少一些,讓網格粗一點,能幫助我們在初期雕刻時,將注意力擺放在模型結構的準確性上。待模型形體盡可能準確後,再逐漸增加面數,與更多細節。 3. 抓大放小最後,因為速寫的時間是有限的,我們不可能把模型每個細節都做到盡善盡美。因此,當我們在做速寫練習時,要客觀地去判斷參考圖中,呈現畫面最靈魂、核心的部位,分配更多時間雕刻此區的細節。以下圖為例,大型搭建完後,我將剩下的時間多用於臉部的雕刻,其它部位就用一些結構草草帶過,這樣就能有效的呈現出參考圖所呈現的性格與美感。 雖然在信件中,無法將流程說明的很清楚,但還是希望這封信能帶給你一點靈感和動力,去嘗試看看3D速寫。相信不論你是新手、或是有經驗的創作者,都能享受在這種練習的樂趣當中喔!😊 |
這裡是我曾經寄送的電子報,相信內容會對你有幫助喔! 如果你希望每週能收到有關於3D創作的實用內容, 歡迎填寫EMAIL訂閱我的電子報喔!
哈囉!Reader 這禮拜一、二,我去參加了「2025 年知識衛星高峰會」的線下活動,好久沒感受到這麼濃厚的學習氣氛了,感覺超熱血! 其中想跟你分享一場讓我印象超深刻的講座,是由 Dcard 創辦人林裕欽、曼報創辦人 Manny Li,還有商業思維學院院長 Gipi 老師 三位講者帶來的「數位時代的學習革命」。整場講座聽下來,真的收穫滿滿! 數位時代的學習方法 在這場「數位時代的學習革命」講座裡,三位講者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角度,分享了他們對數位時代學習趨勢和 AI 技術應用的看法。其中, Dcard 創辦人林裕欽執行長提出的一個我很認同的觀點:「AI 時代的學習,重點在於『拓展維度』,讓我們可以快速掌握各個領域最精華的知識。」也跟你分享一些我的想法跟做法🤩 AI 怎麼幫我拓展學習維度? 從已知探索未知:我學「外匯」的經驗 最近因為某些原因,我需要了解一些跟外匯有關的入門知識。以前,我想學一個新東西,一定會先上網 Google 一堆文章,然後再找一些教學影片,或是直接問身邊比較懂的朋友。而現在有了 AI,雖然我還是會做這些事,但我會把找到的資料(不管是影片字幕還是文章),全部丟給...
哈囉!Reader最近很喜歡玩Nomad,而我在研究軟體時,自然地想要延續我在Blender既有的操作習慣跟設定。其中有一個我在Blender常用,但Nomad找不到的功能,就是 Grab的筆刷中”投射”的功能。 我問了我Nomad的老師,沒想到連老師說Nomad沒有,而且他在Blender也沒用過😂這讓我想到,可能有不少人都錯過了這個在Blender雕刻中非常實用的設定,今天就讓我來分享這個在 Blender 中雖低調但超好用的功能吧! 在 Blender 的雕刻模式中,抓取(Grab) 筆刷可說是最常用到的工具之一。但你知道嗎?它其實還隱藏了許多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的進階設定。 今天要跟你分享兩個對於模型起型跟剪影調整非常好用的設定,分別是衰減中的投射(Projected);以及筆刷設置中的抓取剪影(Grab Silhouette) 兩個設定的位置 ✨ 功能1:衰減 → 投射模式(Projected) Grab筆刷的預設衰減形狀為球形,意思是當我們抓取模型時,影響範圍是以下筆位置的球型方式向外擴散,可以想像是以3D的型態往外擴散。 球型衰減...
嗨,Reader 還記得你第一次跟著YouTube教學做3D作品的感覺嗎? 看著螢幕裡老師行雲流水般的操作,自己卻總是卡卡的,明明跟著做了,過沒幾天卻又全忘光…這種焦慮感我能理解,因為我也走過這樣的過程。 這些年來因為做教學的關係,深知學習是有訣竅的。今天想跟你分享幾個實用的「學習技巧」,讓你在看教學時不再只是單純地複製貼上,而是能真正掌握每個教學的精髓,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資產,能舉一反三!💡 🍰 技巧1. 微學習 學習就像吃蛋糕,我們不會一整塊直接塞進嘴裡,應該切成小塊慢慢享用。當你在網路上看到一個教學時,尤其是那種比較長的、需要完整完成一個作品的教學,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拆解成幾個小任務來完成。 比如說,先完成教學中建模的部分,明天再處理材質,最後再處理燈光等剩下的某些內容…。控制一天的學習時間不要太長,不要要求自己要一步到位,給自己多一些緩衝的空間。並且,每完成一個小任務時,鼓勵你給自己一點小獎勵,像是休息一下或喝杯咖啡等…,這樣不僅能讓你更有動力,也能累積成就感,推動自己一步步完成整個作品。...